找到相关内容2037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简论佛学心物观

    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产生识的功能作用,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六根、内,除意根外,其它十一种都是四大种所造色法。意根属于心法。根据根尘生识的原理,佛学认为人类正确知识的来由,只有现量与比量,现量就是六根缘所产生的感性认识,即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判断活动,也没有形成语言文字符号,是感官对事物的自相的直接反映。比量就是在现量的基础上,运用逻辑思维,对事物的共相的认识,并能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1959716.html
  • 论“即佛”

    由于不达万法唯心,随拈一法,体即法界之理,故凡所作为,皆不合此理体也。“冥冥随物去”者,冥冥,迷暗不觉貌。物指境界。也就是说佛性理体,迷不觉故,随逐于境界,故云冥冥随物去也。“杳杳不知归”者,...三界内如如沙之法门不能偏知,无法对界内之机观机施教,障于化导,故名为界内尘沙惑)。普润大师相似即佛颂云:“四住虽先落,未尽空,眼中犹有翳,空里见花红。”   “四住虽先落,未尽空”者,四住即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4560622.html
  • 佛学杂记二章

    他们自己的证悟,而是让重重的污垢给覆盖住了,使他们见不到自己那个本来清净的佛性。一切众生要成佛,就必须用自己的修持实践去涤除尘垢染,从而寻悟到那个被迷失了的本心自性,这就是佛教在深的哲理思辩层次里...从身外无常的色法上去寻找菩提般若之性,而要到自身中去寻找那颗迷失了的本来的心。反之,人们如果从身外求佛,也就如同南辕北辙,虽劳心力而终无所得。  虽然人们的自性是本自清净的,但因的污垢覆积,经久...

    蔡日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4664659.html
  • 自性与空灵

    证悟,而是让重重的污浊给覆盖住了,使他们见不到自己那本来清净的佛性。一切众生要能成佛,就必须用自己的修持实践去涤除尘垢染,从而寻悟到那个被迷失了的本心自性,这就是佛教在深的哲理思辩层次里的自悟自...,而要到自身中去寻找那颗迷失了的本来的心。反之,人们如果从身外求佛,也就如同南辕北辙,虽劳心力而终无所得。  虽然人们的自性是本自清净的,但因的污垢覆积,经久渐迷,渐失,于是这颗人尽具足的本心就...

    蔡日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1065038.html
  • 论六根门头的修行——略论《阿含经》中的修根法

    于是在道长夜中流转不已。通常六根接触——眼见色、耳听声、鼻闻香、舌尝味、身觉触和意知法,一般人在每天生活中总是免不了的。在六根触对境界时,如何去面对才能既不受染污又可以获得解脱呢?是闭上眼睛、...认识作用,所以称为根。1六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是外进入内心的大门,故又称六根门。又六根入于,也称为内入处。  六根各有其功能:眼可以看色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分别听声、闻香、尝味、觉触...

    释成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3839850.html
  • 金刚经释义二十二

    体性空寂。所以使众生证入无余涅槃,只是将妄念还归于性空中,而从性空中出生大智的作用。 四是告诉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这里。你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妄想心,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贪图五欲,执著。贪图五欲之乐,打妄想,这根本没有乐,但是众生不了解;执著本来是空的,他不知道,于是将的境界当成真实的境界,要去执著不舍,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。佛在般若法会上说《金刚经》,听众有两种:一是回小向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00681564.html
  •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

    、意“六根”和“识”,以及对应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“”,也就是我们的物质的世界。   具体来说,我们感觉这个世界的...世界就是我们眼睛所看的,耳朵所听闻的,身体所接触的……等等,六根对形成种种的事物,这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。我们所有努力都是由于自身的六根逐。我们以为可以从中获得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1764160.html
  • 返闻自性的途径

    依识染,依智净。凡于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别取舍即为智(正觉);凡取着而起分别爱恶取舍即为识(妄念)。菩萨晓得返照,当下即舍,撇得快,不住相识执,故成正觉;众生不知返闻,被根尘识所缠,念念分别取舍,故不能解脱。由此可知成佛之关键,只要时时返闻自性本觉,不被尘识所迷,由短暂之一念觉悟,逐渐延长至念念觉悟,即能转识成智而成佛道。也就是将攀缘之识心(思想)扭转来照了尘相假,识用妄,心念空,于根尘相接...

   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

    |智敏慧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217561860.html
  •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及需要正确领悟的几个概念

    发生的处所,——又称“内处”。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处所感知的对象,为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“境”,亦称“”(种能污染人心的尘垢),名为“外处”。内处与外处合称“十二处”、“十二入”...的界,指十八界,分三大类:第一类为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界,大略相当于十二处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内处,称“六根”——即种应看作生死之根的感知器官,为外境进入的窗口、门户,故称“窗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1546449.html
  • 禅子论天台(二)

    意识心测度无意识而已,焉能又有意识又无意识?不空不假,空假融中,岂非混乱?第一义者,非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均者相,因彼诸相,意识所现,我我所未除。实相者,非以意识,缘诸,如金刚经:「须菩提,诸微尘,...第一义?一者,不二也;二者,我、我所也,因有我故,便有我所。过去世一切烦恼种子,聚积成识,是为我,识能领纳故,谓之能觉,以识中相似种子与外尘合和,而生分别相,谓之所觉。故我者,能觉之体也,我所者,...

    秀峰玄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974050.html